业务咨询
发布时间:2025-11-04
环特生物
浏览次数:17
01 为何“高含量”产品正集体失效?
2025年,中国骨关节健康市场真的爆了。
根据市场分析机构Mordor Intelligence的数据,全球骨关节健康补充剂市场规模在2025年已达到惊人的132.6亿美元,并预计以6.49%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增长,其中亚太地区是增长最快的引擎。
图源Bone and Joint Health Supplements Market Size & Share Analysis - Growth Trends & Forecasts (2025 - 2030) .
作为这台增长引擎的核心之一,中国的骨关节健康消费市场正在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旧有市场曾经畅通无阻的逻辑正在集体失效,由新一代价值体系缔造的强制重构正在时时刻刻地发生。
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骨关节健康市场经历了一场由“成分内卷”驱动的表层繁荣。部分品牌就像是陷入了一场简单粗暴的军备竞赛,似乎作用成分的含量越大,产品就越高级。然而,这场喧嚣的营销大战,却掩盖了一个最严重的问题——低下的生物利用度。
多项药代动力学研究指出,硫酸软骨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仅在15%至24%之间,而氨糖则更低,大量成分在到达关节前已被消化系统代谢或排出。这意味着,消费者花高价购买的“高含量”产品,其有效成分的实际利用率可能不足30%。这种“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差距,导致了普遍的消费体验痛点:起效慢、体感弱、需要长期服用才能见到微弱的效果。这不仅消耗了消费者的耐心,更严重透支了整个品类的市场信誉。
长期以来,骨关节健康的市场教育过度聚焦于“修复软骨”,将氨糖和软骨素塑造成了唯一的救星。然而,现代骨科医学早已将骨关节炎(OA)视为一个涉及整个“骨赘单元(Osteochondral Unit)”的系统性病变,即关节软骨、软骨下骨、滑膜、韧带和肌肉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特别是软骨下骨,作为软骨的地基,其健康状况直接决定了软骨的营养供应和力学支撑。传统产品对软骨下骨的忽视,无异于“只修屋顶却忽略巩固地基”,导致修复效果大打折扣,无法从根本上延缓OA进程。
在缺乏核心技术突破的背景下,市场竞争只能停留在悬浮的营销层面。品牌通过明星代言、渠道铺货和概念炒作来争夺市场份额,而非依靠扎实的临床证据。然而,根据Daxue Consulting发布的《2024年中国健康补充剂市场报告》,医生等专业人士的推荐已成为影响中国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首要因素,其影响力已超过KOL。

麦肯锡最新的“健康未来”调查覆盖了中国、英国和美国的 5,000 多名消费者,探讨了健康市场不断变化的趋势。随着消费者对“健康清洗”的怀疑越来越大,专业代言正在重新获得影响力。图源Health supplements and vitamins in China: a promising market dominated by foreign brands.
正是上述三大痛点的长期积累,为市场的变化埋下了伏笔。而2025年,随着市场需求、政策和入局者三大外部力量的介入,彻底按下了这场变革的快进键:
根据2023年发表于《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的预测,到2044年,中国的OA患病人数将比2020年增加约1.5倍。我们还检索到了另一组更具体的数据,一项2024年发布的覆盖2013-2023年的Meta分析显示,中国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总体患病率高达28.0%,在60-69岁年龄组中更是达到32.8%。这一庞大且仍在快速增长的患者群体,构成了对高效、速效解决方案的巨大且急迫的刚性需求。
2025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将“有助于维持关节健康”纳入保健功能声称目录,并公开征求意见。这一举措的深远意义在于,它标志着监管层从过去的“模糊管理”转向“精准科学”的引导。它向全行业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未来的功能声称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共识和可验证的循证功效之上。
近年来,我们还可以发现越来越多拥有深厚研发实力和严格质控体系的制药企业开始“跨界”进入膳食补充剂领域,形成了强大的鲶鱼效应。根据Mintel的市场报告,消费者对具有专业背景(如制药企业)的品牌表现出了更高的信任度。这些正规军的入场,迅速拉高了行业的竞争门槛,也在迫使整个市场从营销驱动转向研发驱动。2025年的中国骨关节健康市场,正是在内部痛点积重难返与外部力量强力催化的双重作用下,开启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
02 “制药级”品质如何构建“软硬骨同补”的技术壁垒?
面对市场变化的巨大压力与机遇,技术创新成为品牌唯一的破局点。
如今,所谓的技术突破不再是细枝末节的改良,而是围绕“吸收率”和“系统性修复”两大核心痛点展开的新型叙事。比较具有标志性的成果,便是以CBP速吸科技为代表的吸收技术革命,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软硬骨同补”第四代配方理念。
但是要理解CBP(初乳碱性蛋白,Colostrum Basic Protein)技术的颠覆性,首先就要明白传统成分吸收的困境。氨糖、软骨素等都属于大分子多糖,其在肠道中的吸收主要依赖于细胞间的被动渗透,效率极低。而CBP的出现,则将这一过程从被动等待转变为了主动引导。
CBP是从牛初乳中提取的分子量在1-30 kDa的活性蛋白组分,其作用机制已在国内外的多项研究中得到了阐明。2024年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Nutrients》的一项小鼠研究,清晰地揭示了其核心作用机理:CBP能够显著上调肠道细胞中紧密连接蛋白CLDN2和CLDN12的表达。这两种蛋白是构成“细胞旁通路(Paracellular Pathway)”的关键阀门,负责调控钙等阳离子的跨细胞层运输。通过上调这两个阀门的表达,CBP相当于为氨糖、软骨素、钙等营养素打开了一条高效的VIP吸收通道。

这项发表在《Nutrients》的研究通过动物实验量化了这一效果:补充CBP的小鼠,其肠道对钙的吸收效率显著提升,最终表现为骨密度和骨强度的明显增强。行业内基于此技术开发的产品,宣称可将氨糖、软骨素的综合吸收利用率从传统产品的不足30%革命性地提升至90%以上。这一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直接解决了市场最大的痛点——起效慢。
吸收率问题的解决,为配方理念的升维创造了前提。既然核心成分能够高效送达,那么如何科学地组合这些成分,以实现对整个关节系统的全面修复,便成为新的焦点。由此,基于“骨赘单元”整体病理观的“四维黄金矩阵”配方应运而生。这一理念的先进性在于,它首次将软骨修复与硬骨强化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软骨修复层(氨糖 + 硫酸软骨素): 这是经典组合,氨糖作为合成蛋白多糖的原料,负责“添砖加瓦”;硫酸软骨素则抑制分解酶的活性,负责“减缓损耗”,二者协同作用,维持软骨基质的动态平衡。
硬骨强化层(高吸收性钙): 这是对传统配方的关键升级。OA的进展与软骨下骨的微骨折、骨重塑异常密切相关。一个疏松、脆弱的“地基”无法为软骨提供稳定的力学支持和营养交换。第四代配方摒弃了吸收率低且易引起便秘的碳酸钙,转而采用吸收率高出数倍的有机柠檬酸钙。其目的不仅是补钙,更是通过强化软骨下骨的骨密度和结构完整性,为软骨的修复创造一个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
吸收加速引擎(CBP速吸科技): CBP在此配方中扮演着“系统发动机”的角色。它不仅自身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更关键的是,它通过前述的上调CLDN2/CLDN12表达的机制,将氨糖、软骨素、钙这三大核心成分的吸收效率最大化,确保整个配方体系能够高效协同运转。
这种“四维黄金矩阵”配方,标志着骨关节补充剂的开发思路已经从单一靶点进化到系统性修复,从营养补充进化到病理干预。它不再仅仅是为软骨提供原料,而是试图调节整个骨赘单元的稳态,这与现代OA治疗理念高度契合。

环特生物哺乳动物技术平台拥有成熟且完善的骨关节健康产品评价体系,已经为诸多相关品牌和产品打造了坚实的科学实证。
技术和配方的升级,对生产端的品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一个品牌能将“制药级”的研发、生产和验证体系应用于膳食补充剂时,它所建立的不仅是产品优势,更是一种强大的信任壁垒。在一个充斥着模糊宣传的市场中,这种基于科学和严谨的信任,是赢得消费者的终极武器。
03 当“循证医学”遇见“肠-关节轴”
如果说吸收技术和系统配方是当下市场竞争的制高点,那么前沿的科学研究则揭示了未来十年行业的“新战场”。通过对国内外主流文献平台的检索我们发现,两大趋势正日益清晰:一是现有核心成分的功效正在被更高级别的循证证据进行“再定义”;二是以“肠-关节轴”为代表的系统生物学理论,正为骨关节健康开辟全新的跨界干预路径。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传统成分的认知正在从“有效”向“何种形式、何种剂量、何种组合最有效”进行更加精细化演进。
胶原蛋白是关节软骨的主要结构蛋白,但其补充剂的效果一直存在争议。2025年一篇发表于权威期刊的Meta分析证实,胶原蛋白肽,特别是与维生素D和钙联用时,能显著改善股骨颈和脊柱的骨密度(BMD)并增强肌肉功能。另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则指出,分子量在1-3 kDa的水解胶原蛋白对缓解膝骨关节炎疼痛和改善功能有积极效果。然而,并非所有胶原蛋白都有效。2024年发表于《PubMed Central》的一项研究显示,胶原蛋白的有效性高度依赖其分子形态(肽优于大分子)、分子量大小以及是否与增效成分(如VD、钙)科学复配。这就要求品牌方必须从模糊的“补充胶原”概念,转向精准的、有临床证据支持的特定胶原肽的应用。
除了胶原蛋白以外,以姜黄素和乳香为代表的植物提取物,因其强大的抗炎特性而备受关注。同样是今年发表于《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的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发现,将乳香提取物与姜黄素通过一种增效递送技术(FenuMat®)进行复配,其在减轻关节疼痛、僵硬和降低炎症指标(如NLRP3和IL-1β)方面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使用高生物利用度的乳香提取物。这证明了成分协同与递送技术的结合,能够实现1+1>2的效果。对于未来的产品开发,可以更多地探索不同天然抗炎成分之间的最佳协同配比,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其联合生物利用度。
当然了,近年来系统生物学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揭示了远隔器官之间的深刻关联。“肠-关节轴(Gut-Joint Axis)”理论的兴起,也为骨关节炎(OA)这一传统上被认为是“局部退行性”的疾病,提供了全新的系统性炎症视角。

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在 RA 中的机制,图源The bridge of the gut–joint axis: Gut microbial metabolite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这一理论的核心机制在于“肠漏(Leaky Gut)”与低度全身性炎症。研究表明,OA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产丁酸等抗炎菌(如Roseburia)减少,而促炎菌增多。这种失调会破坏肠道粘膜屏障的完整性,导致肠道内的细菌代谢产物,如脂多糖(LPS),渗漏至血液循环中,从而引发一种慢性的、低度的全身性炎症。这种炎症状态会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到远端的关节,加剧滑膜炎症,并促进软骨降解。
这一理论的创新性是巨大的,它表明干预关节问题,或许可以从肠道入手。这为开发整合“关节营养”与“肠道健康”的下一代产品指明了新方向。
综上所述,环特生物认为关于中国骨关节健康市场的未来战场将会围绕两大主题展开,其一是从“通用补充”到“精准营养”,未来的产品开发将不再是“一刀切”的,品牌需要基于更精细的人群画像和科学证据进行产品创新;其二则是要摆脱单一靶点的束缚,开发将高效吸收的关节营养素与特定的、经临床验证能够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调节免疫的益生菌/益生元相结合的“合生元关节配方”。
2025年的中国骨关节健康市场,正告别一个依靠信息不对称和营销驱动的旧时代,全面进入一个由硬核科技、临床证据和系统性健康理念主导的新纪元。在这样的升级之中,科学的循证证据和前瞻性的视野布局势必会成为缔造差异化的稳固地基。
参考资料:
[1] Bone and Joint Health Supplements Market Size & Share Analysis - Growth Trends & Forecasts (2025 - 2030)
[2] The Effects of Glucosamine and Chondroitin Sulfate on Gut Microbial Composi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vidence from Animal and Human Studies
[3] Health supplements and vitamins in China: a promising market dominated by foreign brands
[4] Nutrient-independent and nutrient-dependent factors stimulate protein synthesis in colostrum-fed